11月25日,在刚刚落幕的2025年内蒙古自治区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,赤峰市翁牛特旗五分地镇“村播有点‘田’”志愿服务项目凭借“志愿+直播”的创新模式和扎实助农成效,从众多参赛项目中脱颖而出,荣获三等奖。这个由本地志愿者自发组建、扎根田间地头的服务项目,用“志愿微光”点燃了乡村振兴的数字引擎,成为内蒙古“志愿助农”的生动样本。
志愿先行破困局:从“不会播”到“我要播”的转变。
五分地镇的杂粮、果蔬品质上乘,却因“渠道窄、线上弱、物流难”陷入“丰产不丰收”困境。2024年初,一群心怀乡土的志愿者坐不住了——村后备干部、返乡青年、热心村民自发集结,成立“村播有点‘田’”志愿服务队伍,喊出“让好产品走出田埂,让乡亲们腰包鼓起来”的口号。
“一开始农户不信任,觉得直播是城里人的事。”项目负责人、志愿者刘长宇回忆,团队带着设备挨家挨户走访,蹲在田埂上听农户讲收成难题,用“拉家常”代替“讲道理”。从帮董大姐打包第一单小米,到宋硕调试第一个直播镜头,志愿者成了农户最信任的“编外家人”。正是这份“把农户的事当自家事”的志愿初心,让项目从最初的4人小队,迅速凝聚起12名核心志愿者、百余名村民志愿者的力量。
志愿赋能全链条:从“输血”到“造血”的跨越。
项目创新打造“志愿赋能+轻量化直播”模式,构建覆盖农产品上行的全链条服务体系:
产品赋能:为杂粮、果蔬制定统一质量标准,设计融入乡土文化的特色包装,成功孵化“亿秋”“和勿苏”等本土品牌,推动农产品从“土产”向“特色商品”升级;
技能赋能:开设直播操作、账号运营、视觉设计等实用课程,针对家庭妇女、宝妈、返乡青年等群体定制“一部手机即可开播”的培训方案;
配套赋能:对接物流企业、搭建共享仓储设施,显著降低流通成本,扫清农户后顾之忧。
志愿微光照亮振兴路:从“滞销愁”到“增收笑”的蝶变。
“以前觉得直播是年轻人的事,多亏志愿者一遍遍教,现在我也能当主播了!”董大姐的话道出了众多农户的心声。项目运行一年多来,志愿服务带来的改变实实在在:
人才“活”了。758名本土主播中,60%是首次接触电商的家庭妇女、留守老人,志愿者“一对一”陪伴式辅导,让他们从“不敢露脸”到“自信带货”。青年宋硕在志愿者指导下,把直播间搬到谷子地,单月销售额突破15万元,成了村里的“创业榜样”。
品牌“亮”了。志愿者深挖五分地乡土文化,为杂粮设计“农耕记忆”包装,为农产品注册“亿秋”“和勿苏”品牌,让“土疙瘩”变成“金招牌”。如今,“五分地小米”在电商平台复购率达40%,溢价超30%。
乡风“暖”了。志愿服务不仅富了口袋,更聚了人心。曾经“各顾各”的村民,如今常聚在村实践站的直播基地交流经验;返乡青年看到家乡变化,主动加入志愿者队伍;连60岁的老支书都学会了拍短视频,给年轻主播加油鼓劲。
志愿续航再出发:让“微光”成“星河”。
“获奖不是终点,而是志愿服务的新起点。”项目团队表示,未来将继续以“志愿”为笔,书写乡村振兴答卷:一方面,吸纳更多返乡青年、大学生加入志愿者队伍,完善“分级培训+导师结对”制度,让志愿服务更专业、更长效;另一方面,探索“志愿服务+基层治理”模式,培育“村干部志愿IP”,让村支书、驻村书记带头直播,用公信力为农产品“背书”。
“我们想让每个村都有志愿直播点,每个农户都能享受志愿服务。”志愿服务项目的负责人刘长宇说。从“一个人帮十户”到“一群人带一村”,“村播有点‘田’”的志愿故事,正像田埂上的蒲公英,把“奉献、友爱、互助、进步”的种子撒向更广阔的乡土大地。
网站首页
政务公开
办事服务
互动交流
走进翁牛特
公安机关备案标识码:150426020001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