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决策背景与事实依据
决策背景
呼应上级政策导向,落实《关于进一步加强临时救助工作的通知》等文件要求,衔接国家、自治区及赤峰市社会保障相关部署。
针对群众可能遭遇的突发事件、重大疾病等突发困境,弥补现有社会救助制度覆盖缺口,筑牢民生保障底线。
适配翁牛特旗实际情况,解决旧政策在救助范围、标准、流程等方面的适配性问题,提升救助精准度和时效性。
事实依据
以《内民政发〔2021〕38号》《赤民政社救〔2020〕200号》等文件为政策依据,确保制度衔接统一。
结合本地城乡居民收入水平、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等实际数据,科学设定救助条件和额度,保障政策可行性。
二、研判过程
前期调研梳理本地临时救助实践中的痛点,包括救助对象界定模糊、标准不统一、审批流程繁琐等问题。
对标上级要求,结合旗内城乡统筹发展需求,统筹考虑急难型、支出型、特别救助等不同场景的救助需求。
经旗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,充分兼顾政策的合规性、普惠性和精准性,确保符合群众实际需求。
三、惠民利民核心举措
1.精准划分救助范围,覆盖多元困难场景
急难型救助:针对火灾、交通事故、突发重大疾病等紧急情况,解决基本生活暂时严重困难,保障生命健康和公共安全。
支出型救助:覆盖重病医疗、教育支出、重度残疾人照护等导致的生活困难,明确收入和财产准入条件。
特别救助:面向重大刚性支出远超承受能力的家庭,包括低保、特困对象及其他支出型贫困家庭,拓宽救助边界。
2.细化救助标准,提高保障力度
支出型救助:与城镇低保标准挂钩,按家庭人口和困难时限计算,最高可达15000元,保障困难持续期间基本生活。
急难型救助:1000元以下可由乡镇街道直接审批,重大困难最高15000元,超额度可启动特别救助。
特别救助:年度封顶线达10万元,按特困、低保、普通困难家庭分类按比例救助,兜底极端困难。
3.优化审批流程,提升救助效率
急难型救助实行“先行救助”,紧急情况下可先发放救助金,后续补齐手续,避免延误救助时机。
小额救助由乡镇街道直接审批,大额救助按标准或“一事一议”处理,减少审批层级。
明确非户籍持居住证人员可申请,扩大救助覆盖范围,保障流动人口权益。
4.丰富救助方式,满足多元需求
以社会化发放救助金为主,特殊情况可发放现金,确保资金直达。
可发放衣物、食品、临时住所等实物,解决紧急生活需求。
提供转介服务,协助申请低保、医疗、教育等专项救助,衔接社会帮扶和慈善资源。
四、新旧政策差异
救助分类更清晰:新增特别救助类别,针对极端困难场景设定更高额度,填补原有政策救助空白。
救助额度提升:支出型和急难型救助最高额度达15000元,特别救助封顶10万元,较旧政策保障力度显著增强。
流程更高效:明确急难型“先行救助”机制,简化小额救助审批,缩短救助时效。
覆盖更广泛:将非户籍持居住证人员纳入救助范围,放宽支出型贫困家庭认定条件,惠及更多困难群体。
五、关键名词解释
临时救助:针对突发事件、意外伤害等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,给予的应急性、过渡性救助,非长期保障。
重大刚性支出:家庭生活必需的货币支出,包括意外伤害、重病医疗、基本生活维持等法定赡养、抚养范围内的必需支出。
先行救助:针对紧急情况,先发放救助金缓解困难,待急难解除后按规定补齐审批手续的救助方式。
六、与重点工作的衔接
加强社会保障:筑牢社会救助托底线,解决群众突发困难,减少因灾、因病致贫返贫,呼应社会保障强化要求。
优化基本公共服务:通过教育、医疗相关支出救助,衔接基本公共服务,减轻群众生活负担。
促进群众就业增收:针对重度残疾人家庭等就业受限群体提供救助,间接支持家庭就业增收。
网站首页
政务公开
办事服务
互动交流
走进翁牛特
公安机关备案标识码:15042602000100